html模版太疯狂了(怎么样炒股才能赚到钱)投资1元赚1000【2023已更新】
很疯狂(如何炒股赚钱)。投资1元赚了1000元[2023更新]。
admin2023-02-16财经3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城市边界,作者林夏曦Xi,编辑刘小英。
资本市场永远不会缺少造假的故事。
货币基金虚增122亿的“大白马”康德新,300亿现金消失空的“中药巨头”康美药业,扇贝来去匆匆的獐子岛,花百亿囤积“石头”(玉石)的云南首富,都在不断刷新资本市场的下限。
过去一年,由于监管升级,多家上市公司被“挖”出来,包括盛通集团5年虚增收入615亿元,成功扭亏为盈;四年来连续为大股东派出的宜华人寿、并购时涉及子公司造假的倪康机电、粤传媒虚增数百亿货币资金。
虽然与之前的造假“明星”相比,2021年发布处罚决定的上市公司造假手法有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但套路还是那些套路。
2022年“3.15”这个特殊的日子,城市社区梳理了一些金融诈骗的流程,还原了那些诈骗背后的套路。熟悉上市公司舞弊“三部曲”,帮你筛选出一些潜在的舞弊“嫌疑人”。
01、造假第一步:编造利润的谎言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利润造假大多是最原始的冲动。
有的上市公司想融资,有的老板想高位套现,有的走在退市边缘避免亏损,有的可能也是为了履行业绩承诺。于是,“贼心”萌发,虚增利润成为大多数造假公司达到目的的捷径。
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公式,收入-成本=利润,所以要想增加利润,只能通过虚增收入或者降低成本来实现。
就虚增收入而言,可以说是无中生有,通过编造虚假合同达到虚构业务、增加收入的目的。同时,为了将公司的毛利率稳定在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不引起怀疑,公司不得不通过编造虚假的采购合同、生产记录、原材料入库单据等方式,同时编造大量成本。
2021年以来,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行政处罚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涉及这类造假。
最近的票来自被称为“山东化肥大王”的金正大。2015年至2018年,与供应商、客户等外部单位虚构合同,空转移资金,开展无实物流通的虚假贸易业务。累计虚增收入230.73亿元,成本210.84亿元,利润总额19.9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12.2%至99.2%)。

潮汕的老板刘绍喜实际控制了宜华人寿。2016年至2019年,通过虚构内销业务,多报出口货物销售额,虚增总收入70.92亿元,利润总额27.79亿元(占利润总额的88.24%至192.78%)。
不过这些都不如曾经是中国500强企业的盛通集团。2013年起开始编造业务,伪造账本。五年累计虚增收入615.4亿元,占当期收入的59.44%至71.41%。同时累计虚增利润113亿元,成功制造了本应出现亏损的5年内盈利的假象。
除了同步虚增收入和成本,还有一种单独的人为降低成本的方式,即通过虚增产量来降低单个产品的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当期的毛利率,进一步提高利润。
该市在《一个5.7亿的离奇盗窃案》一文中对这类诈骗做了详细分析。

比如同样在2021年收到罚单的抚顺特钢,曾被誉为“国产特钢的摇篮”。但据证监会披露,2010年至2016年,大部分都是虚增存货,降低结转成本,虚增存货金额在7100万元至5.6亿元不等。
同期,上市公司存货金额从2008年的10.9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65亿元,存货周转天数也从2008年的76.19天增加到2010年的122.59天。细心的投资者也可以提前发现蛛丝马迹。
随着库存的持续虚增,抚顺特钢的毛利率从2011年开始跃升,从前一年的7.7%上升到2015年的19.16%。
果然,2017年抚顺特钢突然计提存货减值损失9.58亿元,成为当年亏损13.88亿元的主要原因。
02、造假第二步:钱去哪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描述的是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银子和货物都是支付的。
但由于上市公司编造的收入是虚假的,相应的“钱”自然不会真正流入公司。这时,很容易出现两种情况:
1.虚增的应收账款是以客户信用为理由形成的;
2.通过伪造银行存款证明和对账单,假装钱已经追回,形成虚增银行存款。
前一种情况伪装起来更简单,但会在账面上留下越来越多的多年应收账款,与收入不匹配,容易引起怀疑。
如果上市公司突然对应收账款计提大量减值,并宣布这笔钱收不回来,那么上市公司过去几年的业绩就可能涉及财务造假。
在这个问题上,乐视的“贾会计”不容忽视。根据证监会2021年4月2日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乐视通过虚构广告业务、虚构资金流转、虚构合同虚增大量收入。

相应的,乐视也出现了长期应收账款的大幅增长。2012年至2016年,其营收从11.67亿元增长至219.87亿元,对应的应收账款金额也从3.76亿元飙升至2016年的86.92亿元。
2017年,也就是乐视谎言被揭穿的那一年,计提了60.94亿元的坏账损失,其中大部分涉及关联方交易,成为当年181.84亿元巨亏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虚增的银行存款不会带来虚增的应收账款,但涉及到更复杂的伪造手段,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和更大的勇气。
当然,资本市场从来不缺“胆小又胖”的人。
2016年至2018年,宜华人寿通过记账、虚假记账、伪造银行单据等方式虚增货币资金15.98亿至26.07亿不等,占当期披露货币资金总额的37.79%至72.8%。
较为著名的康得新欺诈案也于2021年7月30日收到了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2015年至2018年,康得新披露的银行存款余额在95.71亿元至177.81亿元之间,但其中北京银行的46亿元至102.88亿元早已归集到康得新集团旗下的另一个银行账户,实际上已脱离上市公司控制。
在大白马康得新、康美药业虚增巨额银行存款案曝光之前,货币资金被视为一个不容易出问题的主体。因为与本科目相关的审计程序大多涉及银行出具的原始凭证,包括银行流水、银行对账单等。会计师事务所还会在会计期末向银行发送确认函,确认银行账户的余额和限制。
这个科目弄虚作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和银行串通,显然很难升级。
为了完成这一步,假公司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私刻萝卜章,提供虚假银行地址,贿赂银行员工。更有甚者,直接按照假银行地址成立假银行,雇佣一些假银行员工,简直就是作秀。
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骗局。对于这种诈骗,我们可以将每年的利息收入与银行存款的加权平均余额进行对比。如果收益率低于7天存款利率,很可能就有问题。
且不说像鲍蕾的康得新,账上有“150亿现金”,却连10亿到期债券都无法兑付,引起了证监会的注意和随后的检查。
03、造假第三步:钱来了,钱又走了相对于程序上更为便捷的应收账款造假和货币资金造假,虚增固定资产或存货是一种更为“聪明”、更不容易被发现的手段。
如果将“生产-销售-收款”视为一个完整的闭环交易,那么在“收款”后花钱购买库存用于再生产,或者购买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属于进入第二个闭环交易。
就固定资产而言,上市公司将虚增收入和利润形成的“钱”作为账面上购买固定资产或建设项目的支出,那么这笔不存在的“钱”就会变成虚增价值或不存在的固定资产。
具体来说,上市公司虚增装修费,会在账面上体现为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的增加,但实际上,审计人员很难通过肉眼辨别厂房或办公场所是否进行了装修。只要内部人员不说,发票和流水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抚顺特钢造假案,2013年末虚增固定资产总额和在建工程12.34亿元,导致当年固定资产大幅增加。在没有被发现造假的情况下,这笔资产本来可以在未来逐年贬值,不被人注意就成了过去式。
在这种造假的同时,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通常会大幅增长,而无法带来收入的同样增长,造成固定资产周转率相对较低的不正常情况。
再来说说库存。有时候,假上市公司为了把账面上消失的“钱”合理化,会以购买存货为由,把不存在的钱变成虚增价值或者不存在价值的存货——这和虚增固定资产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固定资产是可以逐年折旧的,存货不具备这种天然的“消化”能力。直接后果就是账面库存金额越来越高,已经超过正常库存水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个适当的机会,让这些存货贬值或者干脆“化为乌有”。
比如在獐子岛周围游动的扇贝,广州浪奇的“失踪”洗衣粉。由于生物资产的不可控性,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农林牧渔行业。各种跑在地上、游在水里、长在地下的生物资产,由于不确定性较高,往往是资产减值的高风险领域。

或许是因为这种技术在前几年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在2021年公布的行政处罚案例中,这种欺诈行为并不多见。
采用这种方式的上市公司,存货量可能越来越大,周转天数也明显增加,但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一系列借口将其合理化。即使是更接近实物存货的审计师,也可能因为对存货价值的判断不准确或被上市公司误导而忽略风险。
相比之下,距离企业较远的投资者直接通过账面数据进行判断的难度显然更大,避开相关指标异常的上市公司是更为稳妥的做法。
04、不能说的“秘密”纵观2021年收到罚单的上市公司,虽然造假手段较之前或多或少有所变化,但有两个不变的特点,始终伴随着不断变化的造假案例。
一个是“未披露关联方”,一个是“未披露担保”。
无论是虚增收入、虚增应收账款,还是更好的虚增存货、固定资产,审计人员都会通过走访相关客户或发函、抽查合同等方式,确认与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是否真实存在。
但上市公司要想骗过审计,除了自己进行全套表演外,还会涉及到很多与“关联方”的“关联交易”。
一般来说,关联方是指与上市公司有密切关系的企业。这些企业背后可能与上市公司有相同的实际控制人,实际控制人之间可能存在亲属关系或重大利益关系。简而言之,相对于不相关的第三方企业,他们更有动力帮助上市公司锻造。
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需要主动向审计人员提供一份“关联方清单”,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示与关联方的各种交易的金额和当期支付的余额。而别有用心的欺诈公司,自然就没那么自觉了。相反,他们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隐藏关系。
在造假案中,实控人万的姐姐万某君通过直接持有或与他人合伙持有诺北峰投资100%股权。2018年和2019年,金正大通过预付货款向后者支付55.45亿元和25.29亿元,对外披露为业务往来,但实际上这笔钱被转入金正大的体外资金池,用于虚构贸易周期和偿还贷款本息。
2021年10月27日收到证监会处罚决定书的德威新材,不仅未披露与关联方超亿元的关联交易金额,还利用关联方掩盖资金占用,在2018年末至2020年末分别虚增银行承兑汇票6.52亿元、11.04亿元、11.04亿元。
此外,未公开的担保行为是空公司上市的另一个重要元凶。
即使是一些不存在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也可能滥用职权,让上市公司为自己或其控制的其他公司提供大额担保,并且不披露此类担保。
一旦巨额借款无法偿还,上市公司可能会被赔付空,以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在宏达矿业造假案中,2016年和2017年,上市公司向实际控制人等关联方提供担保的金额分别达到22.3亿元和19亿元,分别占上市公司2015年和2016年末净资产的124.36%和99.63%。
2016年和2017年,另一家“存续”上市公司孔孚互动分别为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公司提供担保41.35亿元和33.19亿元,分别占上市公司2015年和2016年末净资产的158.86%和83.21%。
这样,实际控制人利用不公开担保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使上市公司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
随着新《证券法》、《刑法(修正案)》的陆续实施,资本市场打假成本大大增加,顶格处罚60万的时代将会过去。
比如2022年3月2日,*ST新一的调查结果刚刚公布。在2018-2019年虚增收入1910.9万元、营业外收入7590万元、利润8053.93万元的情况下,与朋友进行虚假投机交易的实际控制人黄伟被处以1200万元罚款,终身证券市场禁入。
但纵观2021年的行政处罚案例,仅有少数案例受到了最新《证券法》的处罚,大部分仍以60万元作为顶格处罚。
当然,打假不会停止,“打假”也不会停止。资本市场加大处罚力度的同时,投资者也需要更好地修炼内功,了解上市公司的尔虞我诈,才能避免更大程度上被割“韭菜”。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